长久以来,我深深的体会到,心理咨询工作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,其实不是在帮来访者寻找一个答案,而是在寻找一个发现、一个理解和一份懂得后的包容。

 

我们在遇到困难时,本能和直接的反应是:“那我该怎么呢?”。这是一个指向答案的询问。给别人一个答案是容易的,但要为自己的疑问找一个自己能接受并且让自己茅塞顿开,有如打通任督二脉的答案是不易的。心理咨询工作时,最常遇到来访者的“那我该怎么办呢?的时候,此时,可能这个时候真的就是最需要知道一个答案的时候:一个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的答案;一个知道究竟为什么来访者有这样行为和想法的答案;一个知道怎么做是对来访者最有帮助的答案;一个知道怎么做能让来访者所承受的伤痛最小的答案。

 

印度的哲学教授奥修,说过一个关于真理的比喻,他说许多人都有他的道(方法)去参透,领悟真理,于是他们都说着一条路,宣称这是指向真理。这就先许多人用手指着月亮告诉你月亮在哪里,但你若要想真的看见月亮,你得要自己寻找到月亮,而不是盯着手指头看。手指头只是那些人的方向,却不能让你看见真正的月亮。

 

提到奥修教授的这个比喻的原因是,心理工作的领域有各式各样的理论学说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心理,相对于奥修教授用“月亮”来比喻发现“真理”,心理工作者的“月亮”就是真正的理解人的处境与感受,真正的理解来访者困难问题的症结与他们的需求,真正的协助了他们。

 

事实上,真正懂得如何接触人、贴近人、理解人、与人互动,绝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学说可以教会你的,更不是前辈或同伴三言两语就可点醒梦中之人那般容易。无论如何你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:疑惑、寻找、发现与理解。这是一段整理心路的过程,得到一份你真正相信、真正领悟出来的答案,这个答案会成为你的一个经验,一个新的知识,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念。

 

寻找答案,无疑是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,可是,什么是好的结果呢?我们的生活中,有太多用结果去评判人的情况,例如:“跟你说了多少次了,你怎么还这样……” “什么都为你做了,你怎么还是这样……” “为什么他还是这样做,这样的决定?”  这些听起来失望与沮丧的话语,里头其实都有着满满的期待,期待对方爱自己,为自己变得更好,能为自己做更好的选择,能为自己……。但其实这里面也隐藏了强势的意见和强烈的价值取向,在大家认为人应该怎么做,怎么选择,怎么决定才是合乎自己心理最好最正确的价值判断时,却忽视了人是独立个体,皆有不同的自由意志,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机和道路去体会属于自己的生命功课和议题,没有人能代替另一个人走他人生该走的路,更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权力而完全听从自己。

 

多年来,我很少以结果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效,一个人的问题能不能获得解决,或是他的状况能不能获得改变,有太多因素交互作用,有的是现实生活层面的,有的是情绪情感层面的。还有人际互动,环境状态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等层面。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,太简化一个人改变所需要的历程,同时也会简化了问题的症结,这样就会导致过快的把所有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或是推给来访者,从而使得自己或者来访者感受到过大的压力而受挫受伤。

寻找答案,想要好结果,答案可不是等同好结果。对于真实人生道路上的痛苦,的确有许多时候是遥遥无期的,甚至是无解的,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终结。真正打击人的不一定是痛苦事件,而是来自于家人,朋友以及社会的不能理解与漠然,如此,痛苦才更加剧烈,让人感觉被遗弃和厌恶。但是,我相信当人们开始学会理解,允许痛苦的人流淌出内在真实感受时,痛苦便得到了一次温暖的照顾。

 

身为一个咨询师,是不得不面对痛苦的。敏感觉知自己的痛苦经验,这个经验能帮助我们理解与接纳生活的艰难和困苦,当我们懂得痛苦时的需要,我们也就知道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了。

 

答案不是结果,它只是一扇门,一道开启重新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的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