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向,不知道成了多少人的挡箭牌。

 

当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,

当面临重要的场合时,

当被人说“不合群”时,

 

似乎我们有了一个合理的理由:性格内向。

 

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,所谓性格内向的人,并不是一直内向,在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时,也会嬉笑打闹,甚至让人完全忽略“内向”这回事。

 

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呢?

 

明明外向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关注,与人建立连接,在关系中得到滋养,却总是有人看起来在逃避社交、回避关系呢?

 

当关系不再是滋养,而是压力的时候,人就会回避社交——趋利避害的本能。

 

对于婴儿来说,当他表达需求,如果得到满足,婴儿就会更加渴望关系。如果需求被忽视,他就会怀疑关系。如果需求被否定,他就会逃避关系。如果还被反过来要求,他就更想逃避。

 

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一个人是否是被环境所允许和接纳的,他是否是被认可和看见的,他是否是自由的,他是否能做自己,他周围的关系有没有在滋养他。这都在决定着我们在怎样感受关系。

 

他感觉到恐惧与无助,没有人帮助他,反而指责他笨、懒,总是被否定、嫌弃,他在潜意识里就会对关系产生恐惧。

 

为了生存,就必须使用高焦虑来应对关系,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地安全着,好累。

 

久而久之,累成了一种常态,都不觉得自己在焦虑和累了。关系成了负担的一种象征。

 

这种累与焦虑,在与人相处的时候,就会被激活。

 

为了确保自己绝对安全和不被讨厌——闭嘴就成了最好的选择。

 

最后发现,还是和自己呆着比较舒服。

 

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,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要好好表现,别人才会喜欢我,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哪里做的不好,从而讨厌、疏远自己,我们就总是会顾及对自己的看法,有时候甚至会委屈自己,也要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。

 

短时间内可能会因此而得到大家的赞赏,但是久而久之会觉得特别累,想想就很烦。

 

我们不相信自己是会被无条件接纳的,不相信别人对自己没有要求。

 

极致一点的人,即使别人对自己好,也不敢接受。心里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有条件的,而不是因为值得,来自他人的善意,甚至成了一种负担。还来不及好好享受,就想着要怎么回报对方,很怕别人觉得自己自私,不考虑别人。


 43.jpg


其实关系和互动都是相互的,也是我们内心自发的选择,是情感自然的流动。

 

当我们无法享受关系,一味考虑要如何回报,自然会渐渐放弃与人建立关系,因为那样太累了。

 

如果与人相处,变成了一种压力、负担,让我们觉得很累、充满了焦虑和不安,那为何还要与人相处。

 

但偏偏你总是能听到人告诉你,你需要社交、需要人际关系,你要开朗、要活泼,等等。

 

你又开始强迫自己去社交。

 

于是,内耗开始,不止没有得到关系的滋养,反而更加抑郁。

 

我们总是想着说出一些话,能得到所有人的赞美。准备好认为大家都喜欢的话题,等待着最好的时机,然后语出惊人,惊艳全场。可惜理想很丰满,现实太骨干,等待了三年、五年,甚至八年、十年,也没有等到那个最好的时机。

 

内向,似乎成了一个标签,稳稳地贴在了身上。

 

在咨询中我们会发现,内向的人,如果被鼓励、被支持、被肯定、被接纳,他就会慢慢走出去,而且并不比那些社交高手差。毕竟已经在心里酝酿了很多年。

当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,内向的人就会打开自己的社交开关,变得外向。反过来,如果环境让人感到是不安全的,内向的人就会保护自己,关闭社交开关,拿出内向的挡箭牌。

 

由于很多人小时候并没有内化出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,所以在社交的时候投射到外部的环境就是不安全的。

 

其实不管外部的环境安全与否,我们的内在都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觉察,得到成长,内在自由了,自然不会再受到外部的干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