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有人在面对压力、孤独、痛苦......的时候,常常会说“我习惯了”,简单的几个字,背后埋伏了多少的情绪。

虽然每次听到“我习惯了”,都会觉得心疼,像看到一个蜷缩的孩子,在极力保护自己,抗拒外界可能带来的伤害。他们觉得没有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,随时都有被伤害的可能,因此回避和他人的接触、拒绝沟通、刻意保持距离,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动攻击。

在被动攻击的驱使下,整个人都是冷漠而疏离的,当这种被动攻击被他人感受到的时候,反而更容易拒绝他们的需求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那么这种防御机制到底到怎么破呢?要如何才能和他人建立积极正向的互动呢?

15223H0F-1.jpg

“我习惯了”这句话背后意味着什么

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有创伤性的经历:在我们需要倾听的时候,得到的是冷漠的回应;在脆弱无助的时候,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和陪伴;在渴望爱的时候,没有得到爱的滋养。

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,但创伤性的体验和感受却总是有相似,这些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纳、不被理解、不被支持,甚至是不被爱的。所以那些常常说“我习惯了”的人,往往还会伴有“我不重要”“我不值得”等,这种负性的自我认知。

遇到困难时,想要主动去寻求帮助,但害怕被拒绝当想要倾诉烦恼担心得不到理解和回应;当渴望得到关注时,害怕自己永远都是那个被忽视的一个,所以自己告诉自己:是时候习惯这一切了。

但正是这样的想象,阻碍着内心去尝试改变现状,所以,那些过去的创伤性体验很难得以修复,负面的自我认知无法得到调整,所有的体验都停留在过去,既无法活在当下,也没有能量面对未来。

当然,“我习惯了”是一种防御机制,因为害怕再次体验过去那样的失落和伤痛,所以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——不再轻易暴露情绪,表达诉求,寻求支持,甚至会减少跟他人的接触,让自己保持孤独。

这种固定模式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感,但这种安全感非常有限。一个不敢提出合理需求,刻意跟他人保持距离的人,又能有多强大的安全感呢?

他们觉得没有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,随时都有被伤害的可能,因此回避和他人的接触、拒绝沟通、刻意保持距离,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动攻击。

在被动攻击的驱使下,整个人都是冷漠而疏离的,当这种被动攻击被他人感受到的时候,反而更容易拒绝他们的需求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那么这种防御机制到底要怎么破呢?

习惯了说“我习惯了”,习惯了这种防御机制,是很难意识到自己正在习惯一件本不该习惯的事,那些自以为的坚强和独立,其实是在把他人的善意拒之门外,而那自以为的安全感,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不牢靠的基础之上。

想把这种负性的习惯扭转成跟他人建立正向积极的互动,别无他法,只有勇敢去尝试成长的路注定是艰辛的,但能量都是一点一点积累,慢慢得到提升的

当然,暴露情绪,表达自我,寻求支持,一定会有被拒绝的可能,甚至还有可能会再次体验到类似过去的创伤,但换个视角看这件事,或许我们会勇敢一点。

最糟糕的结果无非是再经历一次我们熟悉的负面回应,被忽视被拒绝,但对于这种回应我们已拥有应对的经验,有保护自己的能力,而且现在的我们又成熟了很多,说不定会处理更好,那这又有什么可怕?相比起来,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再体验到他人的爱和支持,永远陷在一个恶性循环中,才更可怕。

而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表达,主动去打破这个习惯,就有可能用新的美好的经验取代过去留存在心里的创伤体验,谁说这不是个建立新习惯的机会呢?习惯真诚而愉悦的交流,习惯接受也给予支持和陪伴,习惯拥抱爱和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