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。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,从马云、任正非讲到王健林,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,不能一事无成。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,后来索性假装睡觉。

 

任何人都能看出来,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,他们之间是隔绝的,父亲很急,像一团火,儿子冷淡,像一块冰。

 

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:那个婴儿期,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,你天天见他,为他出钱出力,操心着急,却不知什么时候,已经失去了他。

 

他的世界你进不去,你的话题他不关心。

 

这种心理上的失去,比真正的失去,更让人无能为力。

 

你明明还爱他,对他充满期待,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,甚至你越用力,他离你越远。

 

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。”

 

2017044345908.jpg

教育界的金句“陪伴是最好的爱”,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,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。

 

在“陪伴”孩子的过程中,“好妈妈”和“好爸爸”们有没有过以下行为呢?

 

1、比较: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,这似乎成了很多父母的通病,希望孩子可以向其他优秀的孩子看齐,却不知这种比较成为了孩子成长的枷锁,孩子长大后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。

 

2、指责:很多父母总是习惯站在“正确”的角度,数落孩子、批评、“教育”孩子,很容易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作为父母的权力和威严。却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会变得怯懦、自卑,或者相反地,会反对权威特别叛逆。

 

3、过高期待:父母往往通过给孩子施加压力,试图让孩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,成为一个“优秀”的孩子,忽略孩子本身的需求。

 

4、质疑: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、不尊重,于是试图证明自己是值得被信任的,但不信任孩子的根源往往是父母不相信自己,和孩子没有关系,所以“证明”往往以失败而告终,这样的孩子很难建立起强大的自尊。

 

5、替孩子做选择: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很大了,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,要考虑是不是自己做的太多了。父母代替孩子的过程,实际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,被剥夺的方面,相应的能力就会丧失。

 

其实只有身体的陪伴远远不够,陪伴不仅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客体,还要给孩子一个心灵的光明,读懂孩子,感受到孩子,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,给孩子足够生长的空间,而不是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期待以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。

 

如果是这样的陪伴,那这种陪伴就像监狱和牢笼,陪伴越多,孩子越差。

 

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,其实原生家庭的好,不在于物质,而是平等与信任,是父母的接纳与支持,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。

 

假如父母坚定地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成功、一种生活时,那么孩子的所有“离经叛道”,其实都是为了向父母证明,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。

 

孩子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,因为从父母那里,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: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,都会被接纳、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;你的人生,不是被某一次考试,某一次成败定义的。